張嘉尹(世新大學法學院教授兼院長,臺灣法理學會理事長)
爭議兩年多的課綱「微調」事件,近日來進入肉搏階段,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活動,已經進逼到教育部門口,除了衝撞、噴漆以及包圍等象徵性抗議之外,還有公民論壇的說理形式,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提出的請求不但不過分,而且還具有教育作用,他們只要求教育部在課綱這件事情上能夠守法與講理,反觀作為全國教育主管機關的教育部,不但在理上無法面對各界的質疑,在法上也不敢提出證據為自己辯護,所採取的對策竟然是架起蛇籠鐵絲網,把一切對話的嘗試都拒於門前,同時把自己關起來,這是多麼令人熟悉的景象,用在內政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不就是當今馬政府的寫照。
教育部面對課綱爭議,原先還想主動出擊,規劃由教育部長領軍到北中南各個高中去「座談」,由於不真正想要溝通,目的在於單方面灌輸,在遭到高中生的熱烈挑戰之後,竟然棄甲遁逃,到最後還把自己困鎖自家,繼偷偷摸摸微調課綱之後,又做了一個在教育上的錯誤示範:以拒絕溝通來回應溝通的請求。
雖然針對真正爭議的主題,課綱微調過程的違背法定程序,目前並沒有任何人提起訴訟,在法律上也還沒有進行攻擊防禦。然而在台權會提起的訴訟上,教育部在一審即敗訴於不願意公開資訊,其實,單是從教育部遮遮掩掩的態度,以及不敢公布委員名單的做法,就可以推知其中必有欲蓋彌彰之處,至此依法行政成為一場騙局,教育部以身作則,以低於最低的道德標準自我要求,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成為一個最低標準的最高機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如果真正將教育放在心上,面對這麼多覺醒並有勇氣表達意見的學生,表現出來的不應該是遮掩、退縮、冷漠、欠缺反省、拒絕溝通,這齣由教育部自導自演而歹戲拖棚的戲,如果想要儘早謝幕的話,解決之道在於,教育部要將自己的「危機」當作國家教育的「轉機」,勇於承認課綱微調在程序上的瑕疵,暫停實施備受爭議的新課綱,開誠佈公的邀請真正的專家學者與學生參與,以充分與合理的討論為基礎,重啟課綱修改的程序。
不誠實的嘴臉,讓教育的基本精神淪喪,不但蔑視受教育者的人性尊嚴,也侵蝕社會與國家的根基。面對不尊重專業又沒有羞恥心的政府,青年學子們挺身而出,讓我們看到台灣未來的曙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