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爾認為貨幣經濟為解放了人與自己的財產間的所屬關係,讓個體自由更加彰顯。
從農業經濟時期個人難以脫離自己的財產(即土地)及以物易物的關係一直到貨幣出現後,貨幣的可交換性、分裂性讓貨幣成為農產品、勞動技術、人的生命等足以橫跨抽象概念與實物間的統一交換媒介。而這種媒介讓人與財產、人與聘僱者之間的關係剩下貨幣的維繫,這種彈性帶給人個體更多自由。
但是,一百年前的齊美爾沒能觀察到的,經濟模式變化後出現的各種現象。今天鄭志成老師在開使沒多久就提出大哉問:貨幣經濟演變到現在,是不是有開始反過來在不同意義上限制個體的自由了呢?
鄭志成老師以塑膠貨幣的特色為例,信用卡的出現,讓財產不僅以個人身份成為衡量所被允許使用的信用額度的標準,信用卡不僅重新彰顯個體間身份的不同,信用卡與持有者之間的所屬性以及與個人信用額度間的關係,反而成為一種人的標誌。
人被信用額度所標誌、被信用卡給限制了自由,財產與個人身份地位的關係又被緊密聯繫起來了。跨越時空,觀察到大師沒能觀察到的現象、思考大師未竟之處,也是相當有趣的讀書體驗。
另外,齊美爾書中所說,貨幣讓人的技術、工作變成更加單純的關係,讓人的工作脫離人身從屬的脈絡,變成以工作量交換貨幣的直接關係,齊美爾說是讓個體在工作關係中更加自由,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卻說這就是「異化」,誰說的才是對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取捨、判斷了。不僅跨時空推翻經典,跨越經典,讓兩位大師在你腦內吵架,也是好好閱讀一本經典才能感受到的醍醐味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