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
今天,我們所有現代人都生活在「風險社會」當中,每天打開電視,看到的新聞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災難意外、環境污染、公共安全、恐佈攻擊的訊息,而從個人、家庭、社區、國家、一直到全球,也幾乎時時刻刻面臨到各式各樣的風險威脅,「風險」已經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恐懼來源。
這是怎麼造成的呢?人類不是信誓旦旦可以「人定勝天」,依靠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營造出愈益安全的生存情境嗎?為什麼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威脅的層級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像是愈益擴大,導致現代人惶惶不可終日,既擔心食安、又擔心治安;至於台灣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應該要慶幸,如果當時震央是在核電廠附近,那麼說不定會發生比日本的三一一福島核災更可怕的災情,後果不堪設想!
這堂課選擇閱讀《風險社會》,正是想對於現代人的上述處境,進行一番系統性的探討,讓我們更加明白「風險」的特質,以及如何誠實、勇敢來面對它、預防它、克服它。這本書的作者Ulrich Beck是德國重量級的社會學家,他研究的領域很廣,涉及到科技社會學、職業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社會階層與流動…等等,但令他一舉成名的即是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風險社會》。
貝克的論點,簡單來說,便是強調「高科技、高風險」,人們不能過度信任科技,因為包括核能應用在內,科學家自己都沒把握掌控風險(想想核廢料問題,到現在仍然無解),卻不斷宣揚科技萬能,很可能最後會將人類帶往萬劫不復的境地。當貝克發表《風險社會》一書時,當年四月正好發生了前蘇聯烏克蘭地區的車諾堡核電廠大爆炸,幅射塵籠罩了整個歐洲,消息一傳出,好似世界末日來臨般,全歐洲束手無策,只有坐以待斃。
這種恐慌我自己到今天仍歷歷在目,當時我們全家住在德國海德堡,小孩才兩歲,每天聽到的便是牛奶被污染了不能喝、哪樣蔬菜也不能吃…真不知要如何存活下去?後來幸好危機沒有持續,但是《風險社會》有如先知似地預告了這一番災變,所以貝克的理論受到了普遍重視。事實上,日本的三一一核災亦讓德國人聞核色變,貝克被邀請參與國家層級的「安全能源倫理委員會」,作出了完全廢除核能電廠的重大決議。這也顯示風險和人們的決策息息相關,增加我們對於風險的認知、辨識、溝通,不但能強化風險治理能力,甚至也有辦法預防風險的生成,讓我們自身的生命財產多一分保障。因此,閱讀這本當代的經典著作,還可能激發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安全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