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風險社會第一堂課,講師是殷海光基金會的董事之一,政治大學社會系的顧忠華教授。因為他與基金會和故居的關係,也很了解殷海光故居和故居的淵源,所以在課堂最開始還稍微為同學們說了殷先生以及殷海光故居的故事。
除了預想外的故事時間之外,今天老師用各種現代的案例說明了「風險」的概念,也舉了自己跟《風險社會》作者貝克的認識、相處來說明作者貝克對社會的思考、以及他所關心的議題。老師說貝克是一個行動派、同時也是一個激進的人,他在自己關心的議題上永遠以「風險」的角度來考量,包括他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行動都能呈現貝克反專業、以倫理角度思考科技、社會、環境、政治風險等議題。而「風險」概念其實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會依社會特性而有所不同,這樣的特性,是否會讓「風險」這個概念又衍伸出其他的疑慮呢?
在這堂課的最後面,老師讓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參與的同學也針對「究竟我們要不要相信各種專家說的話呢?那專家能有多少代表性呢?」有些討論,這本書事實上也是透過各種角度來討論、反思這個問題,相信未來幾堂課,大家會更有收穫。老師也列了幾本參考文獻做為知識背景,讓大家在讀書會的閱讀書目之虞,能透過其他書籍建立更完整的背景知識。
老師列的參考文獻如下:
Beck, U.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2004。
Beck, U.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Beck, U.著,路國林譯:自由與資本主義,台北:先覺,2004。
Beck, U.著,吳英姿等譯:世界風險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Beck, U./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等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文化,2000。
周桂田著:風險社會典範轉移,台北:遠流,2014。
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200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