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最後一堂課!今天也是有始有終的在大家精彩的討論中結束了一系列五次的課程。顧忠華老師與參與的同學們都辛苦了!
《風險社會》一書是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在三十多年前的著作。整本書中呈現他對「現代社會」的各種角度的觀察,而中間一以貫之的論點就是「高科技、高風險」,期望人們在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專業的牆越來越難跨越時,也不能放棄對這些專業知識與專家說法的詰問,一味的信任會將人類與現有的環境帶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Beck 是一個抱持理想主義的實踐家,他的一切論述都指向一般社會大眾必須自我培力,並針對各種自己關心的議題聚集起來發揮影響力,以平衡專家學者的說法。他認為這樣功能係民間團體的存在可以比傳統的政府或國家機器更好的、更有效地應對現在(或未來)人們要面對各種風險。
而最後一堂課,老師和同學們也針對現在被日漸計量、視覺化的各種天災進行討論,有些隱藏的風險(如空污指數、紫外線指數等)一旦被數據、可視化,會造成人們對於這類風險的容忍度變弱,人們會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並試圖自我保護。或許有些站在科學家角度不是這麼嚴重的問題,在一般民眾眼中卻是希望盡全力避免,而在人民日漸高漲的環境與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科學專業知識之間到底要如何取得平衡呢?
老師說,或許風險數據化確實會帶來上述的問題,但其實科技的發展是有助於將自然災害「除魅」的,比如現代人就不再認為流星會帶來天災、水患要獻上人命來鎮壓,科技的發展是有助於理解風險的,我們在讀Beck的書時絕對不能忘記這一點。但是,老師也強調,Beck其實是希望不要太過依賴專家學者的說法,試圖給自己補充相關知識、賦予自己行動力,這樣才不會一旦遇上不可逆的災難時,只能束手無策的依賴專家學者或國家機器給予救援。
精彩的討論結束之後,同學們似乎都還有點意猶未竟,在填寫課堂問卷時,想當認真的在考慮希望海光書讀能邀請哪些老師來開哪些課程。如果這堂課能為你們帶來一些刺激與收穫,那就太好了!各位朋友有希望海光書讀開設什麼樣的課程或邀請哪位老師來講課嗎?不妨說出來讓我們參考一下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