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第二堂課。課程的上半段張旺山老師給我們介紹了韋伯學術生涯的核心關懷和他生活中的一些奇聞軼事。
韋伯是個涉獵廣泛的學者,他的研究橫跨了法律學、政治學、國民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而事實上,這些跨領域研究都能關聯到韋伯對「人」之關懷的價值立場。韋伯關心的是「人」的發展,是什麼樣的價值和理念影響著人類行為的發展方向,這是韋伯所關注的問題。韋伯認為人的行動是具有意向性的,而這些行動都無法與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脫離。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韋伯就指出「對於當年的新教徒而言,他們是出於宗教上的動機而主動的想要成為職業人,然而在以職業為基礎的理性生活中,人們必須是職業人。」這一點清楚的反映了韋伯對於人的關懷。發展出一門關於人的科學是韋伯學術生涯的終極目標,因而嚴格來說韋伯應該被視為是一個研究「人」的科學家,而不應狹義的把韋伯歸類為特定領域中的學者。
在私生活方面,韋伯飽受精神疾病折磨而使得他的教學工作不斷的中止,當然一部分的原因也源自於他嚴謹的性格。此外,他也曾陷入一段長時間缺乏經濟來源的困境,雖然最後都在家族財產的繼承下得到解決。
在進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前,必須了解的一點是,韋伯要談的是新教倫理的禁慾的精神氣質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精神氣質之間的關聯,用韋伯的話來說,即是指兩者之間的意義關聯。韋伯要探究的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心理特質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這一點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要談論的重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問題架構有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宗教信仰和社會分層,第二個部分是資本主義精神,而第三個部分是路德的職業概念。
韋伯的研究表明,往往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地區,有較高的人口比例是新教徒,不僅如此,絕大多數的企業主以及高級工人也都是新教徒。這顯示了資本主義與基督新教之間的關聯。韋伯進一步的問道,為何在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地區,會更加的傾向支持宗教改革?
在當時流行著一種唯物論的解釋,亦即如馬克思所說的,下層建築決定了上層建築,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打破了宗教傳統的束縛。然而宗教改革並不是以寬鬆的宗教生活來取代傳統的約束,相反的新教所要求的是比天主教更為拘束,更為嚴厲的規範。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是「入世」的禁慾主義,是要將戒律的規範注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領域。因而從唯物論的角度並無法解釋這樣的轉變。
這種禁慾主義迫使信徒克制各種俗世的慾望,並完善俗世中的職務,只有這樣才能從「自然狀態」轉變為「恩寵狀態」。這種禁慾主義造就了個人主義式的心理特質,也正是這種心理特質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並最終成為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