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故居第一次斷電,同學在刺激中度過了本週的讀書會。在韋伯的書寫特質中,空氣、氣氛、氛圍常常出現,若要說明這週的讀書會氣氛,那就像是李斯特的音樂,在貴婦人快要昏昏欲睡的瞬間致命一擊。

本期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上一期的補充,二是進入第二章的準備。

相較起馬克思的競爭市場機制、黑格爾的科學理性發展、或是康德的義務理性倫理對資本主義精神世界的分析,韋伯注重的是精神層面宗教層面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親和性。他看到了上帝的存在,他把最沒有辦法聯繫在一起的東西做一個整合,那就是把宗教的禁慾和做生意不斷地積累資本聯繫起來。本應有些矛盾的東西,經過韋伯詩人般的一手融合,變成近代天才的詩篇,那就是《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

早年間BBC出品的《南方與北方》,作為工廠主的桑頓先生和前牧師黑爾先生無疑是韋伯這本書最為現實的想象–一個是嚴守規定日夜操勞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卻堅決不參與投機生意的工廠主;一個是為了與上帝對話的良心放棄原有的社經地位辭掉牧師工作從安穩的南方帶著妻兒到米爾頓的前牧師。是什麼讓他們在米爾頓以如此姿態生存下去?是什麼讓他們放棄安穩富足的生活在忙碌中過活?若韋伯還活著,他一定會說,是新教倫理。

那麼什麼是新教倫理?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這兩個問題是本書的重點。而本期講解的第二章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韋伯的好朋友里格特在20世紀初寫過兩本書,《自然科學的概念建構界限》及《歷史概念建構模型》[1],大致表達了一個觀點,人文科學不是自然科學,不應該全然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這和馬克斯韋伯的方法論有非常大的聯繫,以老師的原話“所有領域相互影響”來解釋,他們共同反對的是自然科學把一切都同質化,都化約爲點線面空間上的。換句話說,同質化也以為著消除異質,或者說是忽略異質。然而,若是如此這世間豈非太過單調?花有香氣,水有流聲,所有的領域都是互相影響的,所有的特質都應該被看到,這個世界應是一個連續體(continuum)向日葵是黃色的、多籽的、向陽的、清香的……資本主義精神和新教倫理也是如此,如此多的教派教義,唯有細緻分辨才是人文科學的方法。而方法論,是韋伯最大的貢獻,也是讀書時該時常注意的。

18世紀宗教改革開始,路德翻譯聖經,天主教會分出基督新教,而路德派亦隨之誕生。之後路德派內部有開始分裂,出現喀爾文教派、虔敬教派、衛理公會派以及由再洗禮派產生的種種教派[2]。在歷史發展中產生的一個精神,雖說是一次性的,但卻有其普世價值,這些教派所共有的價值,就是新教倫理。而資本主義精神,卻是從韋伯其生活經驗所來,外祖父與叔叔經營紡織廠,父輩和祖父輩的代間差異以及自己本輩分對經營生意的觀點變化,是最為真實清晰的。而韋伯拿出的是富蘭克林的例子,祖父、父親到富蘭克林自己的書寫中,在世俗化的過程中,那種精神「一代一代跑掉了」,而馬克斯韋伯想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一代一代跑掉的」東西。若說尼采《悲劇的誕生》講的是悲劇的誕生和死亡,那韋伯講的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誕生和死亡。

由於資訊量巨大,筆錄實在是局限。加上馬克斯韋伯“寫出來的可能還沒有思考的四分之一”,每一句話背後都可以延伸出豐富的遺憾。引用韋伯先生在臨終前說的兩句話結束本篇,一是“我想的東西還能讓我再思考100年”以表敬意;二是“真理就是真相”[3]表明韋伯一生志業。

[1] 維基百科恩内斯特·特勒尔奇(Ernst Troeltsch)

[2] 這裡採用張旺山老師最新翻譯版本。

[3] Die Wahrheit ist die Wahrh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