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是《象征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第一次書讀,這次有幸能請到本書的作者葉啟政老師親自為我們導讀他的著作,感謝葉老師。葉老師之前任教于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現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人們總是不假思索的使用既有的框架去觀看世界,而從未對此提出過質疑。葉老師指出,為何我們要使用某個特定的框架去認識世界而不是其他?這種反思是重要的思考工作,不僅僅針對學術圈內的知識分子,對普羅大眾而言也是重要的問題。
「現代」,「後現代」這些常被學者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概念,以及我們習以為常的各種知識系統都是起源於西方社會獨特的歷史脈絡。要了解西方思想,就必須對構成這些認知框架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情境做一番深入的剖析。
要理解實證科學在西方知識發展的演進中經歷了什麼才會成為現在的模樣,我們有必要重溫一次西方歷史。正如傅柯指出,知識的形成總是與特定的權力結構結合,在絕對王權時期,知識服務于國王的權力,為鞏固王權而效命,例如統計學就被國王用來控管人口,挑選健壯的身體來增強軍隊的力量,作為理性統治術的重要知識工具。
此外,知識的發展也為一些歷史偶然性左右,例如伽利略和笛卡爾就先後把幾何學與物理學,以及幾何學與代數結合。總結一句,現代社會的科學理性是源自于西方社會悠久的歷史脈絡,然而我們並非一定要使用這些框架來觀看世界,西方知識的普遍化是殖民主義與全球化發展的結果,意識到這一點對於我們的反思而言是有助益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