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進入《民主在美國》第二次書讀活動,適逢美國大選結束,在這個時間點想必大家都很關注這個議題,那麼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是否能對今日的美國民主帶來什麼啟示呢?且聽曾國祥老師為我們娓娓道來。

課程一開始,老師先為我們簡要的概述「何為科學」。這不僅僅涉及到科學哲學的關懷,這同樣也關係到托克維爾用以分析「民主的科學」所採納的立場。基本上科學可分為兩個路徑,第一個是大家所熟悉的實證主義取向,目前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方法,在美國可說是根深蒂固的傳統。

實證主義講求數據,注重經驗資料的呈現,很符合一般人印象中「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的典型科學家形象。而第二種路徑則是實在論取向,與前者不同,實證主義講求的是「眼見為憑」的事實,然而實在論的科學分析要把握的是現象的內在結構和發展趨勢,它是一種動態的分析方法,並非著眼于事物當下的狀態,而是事物具有的傾向。托克維爾的政治科學便是採取實在論的立場去分析民主的趨勢,並從中觀察是什麼樣的條件和因素促進了或阻礙了民主的發展。

托克維爾表示民主是天意使然,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向著平等社會的理想邁進,也因此人們不得不面對民主發展可能伴隨的危機。民主體制內含了一種弔詭的傾向,越是趨向平等,越會激發起人們的嫉妒心,進而造成社會對立的局面。此外,民主還有著其他的弊病,例如貪腐,加速階級對立,以及民粹。

談到民粹就必須談論托克維爾對法治和民主這兩個概念的區分,這兩者並不相同,甚至有些時候他們還會產生衝突。托克維爾賦予法律極高的評價,法律作為民主的調節機制,是為了防止民主越界催生出的民粹。

在書讀的第二個小時,老師發表了他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立場。首先,老師先釐清了「保守主義」這個概念。保守主義事實上並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因循守舊」,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界定「保守主義」的內涵。在民主制度底下,保守主義是對個人主義的無限推崇,它能容納任何形式的價值理念,這裡所說的保守是指涉政治層面上的意涵,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不是追求至善,而是避免極惡。因此保守主義者不去界定所謂的公共目的,因為這往往會妨礙到個人目的的追求。

那麼川普是不是一個保守主義者?顯然不是,川普不僅不能代表保守主義,他甚至可以說是民粹的代言人,民粹就是保守主義的對立面,保守主義者最懼怕的正是川普這類由民粹推舉出來的政治領袖。這些人可能具有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卡里斯馬(Charisma) 的人格特質,這種人集眾人的信仰於一身,能輕易的煽動群眾,而這有可能會導致理性的失序,從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曾國祥老師用托科維爾的理論對於美國大選的詮釋,也在本次書讀時透過網路直播分享給各位朋友線上收看,錯過直播的朋友,可以在「海光人文書院」臉書粉絲專頁找到重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