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子瑜
《真實烏托邦》就是對公民社會的想像。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開始了《真實烏托邦》讀書會的第一次內容。林宗弘老師的聲音伴隨著窗外時有時無的鳥鳴聲,擁有多元背景的讀書會成員無不被講者的博學多聞所折服。
真實烏托邦,是新馬克思主義派的領軍人物Erik Wright自1992年開始的一項研究計劃。試圖對1991年蘇聯解體後,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雙重失敗作出一點抗爭。作者是冷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小孩,主攻社會階層化,也是講者林宗弘老師的專業。博士論文談《階級》、國家,毫無疑問是一個老左派。而這個計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試圖解決馬克思主義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公民社會。
在講者看來,無論是馬克思、列寧,還是毛澤東,在這些馬克思主義者的論述和著作中,只談到如何奪取國家機器來消滅資產主義,而沒有討論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能動性和權利。老師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資本是海盜,國家是土匪,海盜哪裡有錢去搶哪裡,國家佔地為王累積,小老百姓就只有被搶和加入的可能。馬克思主義想要搶土匪的槍來趕走大海盜,無奈搶到槍的自己變成了土匪,還跟海盜稱兄道弟,這就是最糟糕的情況。
講者非常細緻地討論在導讀 12頁出現資本分配圖表,提出,國家主義、資本主義、威權資本主義是冷戰後至今大部分國家的型態(其中,威權資本主義更是完完全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困境);而合作社式的社會經濟、歐洲盛行的社會統合主義以及社會民主福利國家就是《真實烏托邦》所追求的未來。
這個未來,作者Erik用了一個新概念來闡明——human flourishing。當時在譯稿中,譯者、講者以及出版社對這個新名詞的翻譯討論了很久,最後以「人類的繁榮發展」作為定論。放在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的背景下,這個譯名是最可以被理解的——資源如何被分配是最佳的,也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中引入公民社會這個概念。但具體來說,這涉及作者主觀的倫理立場,講者對這一點持保留意見。
總的來說,本書試圖在國家和資本兩頭怪獸中,為幼小的公民社會撐起一處空間,希望公民能夠在其中更好地發展。這些,都會在接下來的讀書會中詳細地討論作者的論述。
也就是說,未完待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