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小幫手P

在下雨濕冷的天氣裡,開始今天的這一堂課。

一開始上課,老師就提到,德國轉型正義的二個互相矛盾的面向:

  1. 二戰結束後,是在盟軍(國際)的推動(壓力)下,才開始走向轉型正義這條路,但在冷戰爆發後(1948年)就停下來,然後在1949年~1967年艾德諾執政時期又停下來。德國的轉型正義也並未那麼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上路。
  2. 但在另一方面,現在到柏林可看到很多紀念園區、人權紀念碑、博物館…等紀念過去他們做錯事情,大家就會覺得德國轉型正義做得很好。

這二者對照下來,看似在講不同的東西,在司法部份他們也不是心甘情願走向轉型正義,而這過程也拖了很久,但在另一方面,又要讓大家看到他們做得很徹底,在社會、文化、教育裡面被貫徹的很好。而這二者看似衝突的面向,是老師在Part.1(第一篇)和Part.2(第二篇)要處理的東西,Part.1是以柏林作為例子,從政治和司法的角度讓它浮現出來,Part.1同樣是以柏林作為例子,但反過來從文化、藝術方面很多不同的層面著手。

而老師也有說明,為何這二者看似矛盾但又互相補充,原因有2個

  1. 因剛開始的轉型正義推動的不順利,彌補的方式就先從博物館、紀念碑開始做,先建立一些社會的共識,讓大家更清楚的意識到轉型正義我們並沒有做。事實上,是先從社會、文化..等外圍的先開始做。
  2. 轉型正義有一些東西是很難透過司法、政治來解決,也就是有一些比較棘手的東西,可能透過展覽、紀念碑、博物館、人權教育..等更能看到它的意義,也就是它有一部分是很難用司法單獨來解決,因為司法審判需要幾個必要條件,至少在法庭上被告和告訴人都要站在法官前面,如果被告不在,要告也告不成,同樣的,若要平反某個人,但他已經死了,也不是很容易去做。

綜上所述,轉型正義不單只是司法面向的問題。

另外,老師提到德國第一個民主共和政體威瑪共和,為何會失敗的原因,而這失敗又導向了希特勒極權政治的崛起。

威瑪共和會失敗之傳統的二個說法

  1. 先天體質不好,而且德國人從來沒有過民主的經驗,所以肯定會失敗。
  2. 這是一個沒有共和思想的人民之共和國,因為德國人沒有民主的傳統,所以是不會成功的民主共和國。

但若從德國史和威瑪共和時期發生的事情來看,這二個理由是說不通的,需要從其它面向來看這問題。

隨後,老師就從神聖羅馬帝國後半段歷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社會、文化、政治..等面向來說明威瑪共和從開始到最後失敗的原因,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面對轉型正義的種種難題,跟如何解決的態度和方法。

最後,在終於雨已停的夜晚,結束這大家收穫滿滿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