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激情和本能,這些部落時期的感性因素在現代社會重新被喚起。這並非是要回歸到蠻荒時代,古老的情慾流動在布希亞的的象徵交換裡體現了截然不同的意涵。種種的情感糾葛,愛恨交加,迫使人們掙脫理性的韁繩,回應內心深處的野性召喚,這些現象表現為感性對理性的反撲,這兩者的關係恰好是尼采哲學關懷的焦點。本週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葉啟政老師要來給我們談談尼采,感謝老師精彩的導讀,也謝謝各位夥伴的踴躍出席。

文藝復興,理性主義思潮的輝煌時期,這個時期孕育了笛卡爾,伽利略等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理性主義在笛卡爾手中發展到極致,他的「我思故我在」清楚體現了他對認知主體的推崇備至。笛卡爾非常重視感官知覺,「眼見為憑」之所以成為現代人理解事實的基本條件也是拜他所賜。如果說希臘以前體現的是酒神的精神,那麼在笛卡爾以後就是太陽神獨佔的時代。

尼采以酒神和太陽神作對比,以此來解釋理性與感性兩者之間的關係,他還提出夢境/醉境的差別來說明兩者的不同,尼采要從這些對比的隱喻之中顛覆理性與感性的上下位階。尼采強調本能,他認為激情才是人的本質,一切的現實經驗都是建立在本能之上的。理性源自于感性,兩者相互搓揉互為表裡。

科學發現欲求普遍的客觀知識,但對尼采來說所有真理都是當下的此在,如果說科學理性起源於感性本能,那麼科學又如何能做到絕對客觀,全然的價值無涉呢?這些思辨可說是獨樹一格,且深具革命性,尼采的洞見對後世影響深遠,例如傅柯就深受尼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