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子榆

三種社會賦權方式——《真實烏托邦》第六章:社會賦權和國家

當我們在討論社會賦權和國家的時候,無妨使用列寧在《該怎麼辦》中提到的方式——無產階級鬥爭的經濟形式和政治形式來做分析。社會賦權和國家都是在討論一種政治形式,但歸根到底,還是在處理經濟形式的問題——衣食住行。這也是為何第一期的時候,林宗弘老師會認為第六第七章是最精采的,因為作者討論的就是這兩個——社會賦權與國家、社會賦權與經濟。作者希望討論的是,什麼樣的政治形式(社會賦權方式)可以提供人類繁榮發展(human flourishing)的條件?

在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國家是替資產階級管理一般事物的執政機構。定義源自於恩格斯先生《家庭、私有制及國家起源》中分析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建立——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才剛剛起步,而無產階級也才發展。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崩潰,德國出現共和國體制,這整個過程涉及到的國家形式就有三種。 封建、國家、共和國,在其中公民的賦權方式截然不同,也和接下來的討論息息相關。為何?在作者Erik討論的三種形式的民主方式——直接、間接以及結社,或者說國家中的公民賦權方式,實際上都有明顯的指涉。

比方說,當人們提到直接民主的當下,就會想到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希臘民主,盡管那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上面的;間接民主,會想到馬克思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提到的英國議會、美國獵官以及德國國會——講白了就是金權政治;結社民主,也許會想到蘇維埃時期或者中共早期的社會主義民主方式,人們因需求結社而不是強制力。

作者Erik給這三個形式找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真實例證。他以巴西愉港的參與式市政預算(EPG)作為直接民主的現代例子;以Ackerman的民主卡設計作為代議民主的現代新形式,以規避政治獻金問題,是代議民主從金權政治走向深層政治;或是以加拿大卑詩省隨機挑選的公民議會為例,以深化民主走向共和;最後,以威斯康辛地區夥伴聯盟(WRTP)非營利組織作為結社民主,比較多探討基層民主,如工會、社區、社運團體等,議題也相對多樣。

Erik在本章最精采的部分,是細緻地將民主分為淺層和深層兩種理念型,雖然分類標準沒有過多描述,但確實將現實講的很清楚。本章最後提出討論,何謂資本主義國家(capitalist state)和在資本社會中的國家(a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兩者有何區別?能否突破馬克思主義對於國家的定義?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