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先生1954年書寫的論作,試圖通過對中國文化的剖析,導出對中國社會文化未來的想像。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另一部分是展望。但總的來說,本書的對話對象,是五六十年代在台灣盛行的新儒家包括牟宗三、徐復觀等人。
時處台灣戒嚴時期,萬眾一心反攻大陸,言論限制。對岸在社會主義建設等一系列事件下學者金岳霖接受思想改造。在這一拉一扯的兩岸張力之中,論戰爆發,關於自由人和民主的討論在自由主義者和新儒家學派之間展開。五四的殘念也在台灣及香港捲土重來。《中國文化的展望》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寫成的。這本書,也是1973年陳平景帶去給金岳霖的書。師生兩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即是我們可以學到的。
講者在開始提出在讀書時要注意的兩個點:為何此時在台要讀此書?殷先生對於文化的態度為何?以及讀書過程中在涉及概念的時候需要考慮三個問題:什麼是文化?如何認知文化?如何用經驗化的文化理論來討論文化變革?帶著這些問題,在場開始了問題的討論。以下簡稱講者陳瑞麟先生為陳,學生皆以代號呈現。
學生A:殷海光先生在探討文化的時候常提到適應,似乎在用演化論方法討論文化問題?
陳:適應性確實有演化論的感覺,但是演化論是沒有目的性的,一個樹一隻長頸鹿是無意識地向某一個方向生長。但人是有目的性的,而人創造的文化也是有目的性的。是有意識的目的性的
學生B:老師在討論自由和民主的時候,是否將兩者等同?民主國家的公民是否自由?非民主國家的人民是否不自由?如果不同,老師對於大陸的評判是否有些謬誤?
陳:首先,自由和民主當然是兩回事。自由是一種權利,而民主是一種制度。我並沒有說民主制度國家的公民就是自由的,只是說在現行的制度中,民主制度是自由程度最高的。
學生C:在國家自由和個人自由之間,該如何抉擇?
陳:這個問題,在殷先生的故事中也有呈現。五十年代台灣戒嚴,我們那個時代稱“萬眾一心”,為的是反攻大陸。反攻大陸到底是不是戒嚴的目的不清楚,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有,蔣介石認為內戰失敗失去大陸是因為民心不合,所以戒嚴是為了聚合民心。那個時候的反對言論只有兩個——一是叛國、二是投共。殷先生有名的愛國和反共,但政府還是找到把柄,雷震案把《自由中國》撤掉,強調國家自由的法律不是用來保障個人自由的,而是在限制個人自由,這不是相反的。個人的自由無法保證,國家自由富強遙遙無期,這有得選嗎?經驗論強調看到事實,是什麼說什麼,在那之前不加評判。
學生D:言論自由在過去引發好多災難,比方說網路霸凌、查理週刊事件,在這種極端例子中,如何看待自由和生命?
陳:這就要看背後的因果是否成立。這是個好問題,下週有時間再討論。
至此,本週讀書會結束。若同學仍意猶未盡,請到陳瑞麟老師的粉絲專頁「陳瑞麟的科哲絮語」看看老師為本堂課寫的一些文章與補充資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