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眼中,什麼是美?(第一章第二部分)

紀錄:子瑜

上週我們談到,通過教化、共通感、判斷力、趣味等四個重要的概念來分析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之間的區別。通過梳理藝術或審美史上這四個概念的發展和轉折來呈現文化科學的獨立性。這個梳理的最後,是趣味這個概念的出現。趣味不僅僅是教化社會的理想(格拉西安語),也是共通感和判斷力的社會現象。故康德言:真正的共同感覺就是趣味(Geschmeck)。而趣味最明顯的現象就是時尚,時尚要求一種普遍性、分辨能力和教學,也造就了對社會的依賴性。這也是趣味的特性。

康德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的大師,對趣味,也就是文化科學的重要特點亦有其分析和觀點所在。而康德的觀點態度,很大程度代表了18世紀對於文化科學觀點態度,即趣味(美)是一種超越經驗所在,沒有認知意義的存在。當人在欣賞是感受到快感和趣味,不是源自於認知意義的肯認,而是美的對象和主體的快感先天相符。這種相符康德稱之為合目的性。而這種快感,或合目的性,是建立在想像力和理解力之上的一種遊戲。美(趣味)的位置,是在個人愉悅(實在/主觀)和善(道德/普遍)的交織中的。也就是說,美沒有概念和主觀性,美有的是一宗反思的普遍性。美不是概念的模仿,而是感覺的跟隨。

美分為兩種,自由美和依存美。依存美是以一個概念目的出發,在康德看來,這缺少了美無目的無概念的合目的性,這就不是純粹的美。也就是說,沒標題、沒歌詞、沒使命的美才是康德概念中的純粹的美。在康德看來,教堂裝飾的美也是自由美——因為它單純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也就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即便歷史上對趙孟頫的評價不高,但也沒有人會否認趙體之美。

要把美的對象判斷為美,就要有趣味;而要產生美的對象(理想),就要有天才。而藝術作品,作為美的理想的具體化——也就是說源自於人的形象,是一種依存美。藝術是脫離無目的地合目的性的,如同黑格爾所言,「藝術在人類面前展現人類自身」。康德亦是認為,藝術是人在自然界/歷史世界中的自我展現,在這裡康德引出「天才」這一概念。而這種理想勢必是有其功利性的。也正是這種從趣味觀到天才觀的過渡,康德引出藝術中的主體性。在康德的分析中,藝術美和天才概念是等同的,卻和趣味概念相反。也就是說,康德的美學之中,美是不完全的,美是只有人為美/依存美的。這是對康德美學的概括和批判。

從趣味觀到康德的天才觀到後來的體驗觀,這是藝術理解中此消彼長的概念爭鬥。藝術是藝術家的經歷,欣賞是觀賞者的體驗。經歷如何變成體驗?對藝術的欣賞就是對經歷的體驗。而欣賞美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體驗是對啟蒙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批判。藝術作品的規定性在於成為審美的體驗。體驗作為一個名詞而非一個動詞理解。至於這個體驗,該如何與Grammar所言的藝術真理聯繫到一起,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