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世威
漢娜鄂蘭這位 20世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相信台灣的讀者對她並不陌生,即便沒有閱讀過她的著作也或多或少從關於她的電影中了解到她的蛛絲馬跡。這次的海光書讀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中研院的蔡英文老師來為我們介紹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
漢娜鄂蘭的政治關懷是圍繞著極權主義的議題展開的,在她1951年出版的《極權主義的根源》里,她就闡述了構成極權主義的現代性條件。她的思想當然無法從她個人的生命經驗和她所處的歷史背景之中抽離出來,可以說她在政治思想上的啟發是受到納粹極權統治的親身經歷的影響,對此她在晚年的文集《黑暗時代的人們》裡也有所著墨。
她的思想主軸從極權主義形成的討論中產生,第一點是責任歸屬的問題,這涉及到漢娜鄂蘭在1961年針對艾克曼的審判提出的「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的解釋觀點;其次,在極權主義之後如何重構民主的政治生活?這是鄂蘭為發展出一套真實的,實踐的政治哲學所提出的問題意識。
海光書院每一次讀書會的第一堂課都有一個最有趣的部分,就是關於作者生平的敘述,本次漢娜鄂蘭也不例外。鄂蘭熱愛文學,在她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閱讀過歌德的文學作品還有康德的哲學著作,日後她曾先後進入馬堡,佛萊堡與海德堡大學,受業於胡塞爾,海德格,雅思培等大師,其中海德格與雅思培對她的影響最大,海德格更與她有著糾纏不清的親密關係,即便那時的海德格已有家室。
雖然漢娜鄂蘭的思想在哲學界受到極大的矚目,然而英國的分析哲學家門似乎並不重視漢娜鄂蘭的學說,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鄂蘭的著作沒有系統性,都是零零碎碎的敘述。此外她在「平庸的邪惡」中關於責任歸屬的解釋也引起了許多的爭議和批評。雖然如此,但這些問題都沒有撼動她在哲學思想上的地位。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