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not LGBT, I’m just HOT.

紀錄:子榆

本週迎來張君玫老師最後一次講課,進行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於身體與自我,另一個部分是關於建構論的強制性。當然,作為最後一節課,講者也將本期課程的內容大致串連起來,包括對於第二波女性主義的批判、對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反抗、對於「女性」是否存在一個本質以及對於如何打開世界如何建立一個包含更多人的邊界。

首先,在關於身體與自我的關係中,身體作為自我/身體就是自我的概念是從二元論之後的一個挑戰。作為身體,我們不只是自我,更是我們之外的許多東西。換句話說,身體不是為自我存在,而是從一開始就是為他人的存在。這是在精神分析學說中不停被強調的觀點,這種存在是從我們身為嬰兒開始一直到現在的一個具有連續性的過程。

Butler在這裡還提到精神分析中的另外一個概念:幻想,儘管她常常會被人批評是對精神分析中這個概念的一個誤用。這個幻想(fantasy)不同於想像,亦不同於烏托邦。在講者的理解中,在 Butler認為,烏托邦和幻想最大的不同在於,烏托邦是一個整體的對於未來世界秩序的完整想像,而為了達成這個整體/完整的特性,在烏托邦被建立的當下就排除/取消了一些生活的可能性。而幻想則是後現代式的,由元素組合而成的細節的,這不僅僅打開了這個世界存在的真實,還讓邊界變成不斷在衝突之中生成和重建的存在。不像烏托邦用「和諧」把衝突消除以避免協商和衝突,幻想把那些原本可能被關閉可能性和被啟蒙排除在外的人重新納入討論和協商之中。

其次,關於性別的討論是一個關於「被承認」的討論,這和黑格爾對公民社會的想像是一致的。無論是布爾喬亞鬥爭還是民族鬥爭,或是Butler一直在討論的性別鬥爭,討論/協商/衝撞實際上都是對於在共同生活的空間當中擴充被承認的規範。

第三,在本章第三節(Doing Justice to Someone),Butler用 David Reimer的例子來批判第二波女性主義論述中的建構論,認為建構論實際上是一種帝國主義式/殖民式的暴力:David出生時是擁有陽具的男性, Bruce,Bruce在8個月大的時候陽具不小心被醫生燙壞了,經過手術和醫學鑑定變成了一個女性 Brenda,並且一直到14歲都被 John Money,一個建構論者利用各種性別元素來培養作為女性。但 Brenda一直感受到自己的不同,骨架大穿裙子不好看,無法融入女性群體等等,這有可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Diamond這個觀點的出現,讓Brenda重新選擇成為男性 David。在這個過程中,Bruce/Brenda/David這個個體一直在建構和生理雙方的現實之中掙扎和游移,無法變成一個可以被辨識的對象。更具體的是和哥哥的關係、和同學朋友的關係都無法好好建立。三個身分的轉變,有意外,也有自我在有限資源下的選擇。

這種選擇的張力,很大部分來自於希望被承認的焦慮。一方面不希望被定義被決定是什麼(同時包括自己在社會建構下和生理上直接的反應),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夠被辨識,就像傅柯所講的,在被規訓成為一個主體的當下也擁有主體的能力。而讀書會成員提出的幾個問題,實際上也是這個張力的體現。比方說,關於某部分女性主義者對於變性手術的貶抑、人際交往中 LGBT身分的確定或是認為女性主義者是心靈受創才會存在的等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關於性別這個邊界的敘述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不斷地用語言去說我們可以看到但是說不出來的感覺。在這個不斷衝撞的過程中慢慢擴充對性別的描述,同時讓更多被排除的人可以生活,讓我們可以不用再對對方說,我是 LGBT,而可以很自然地說,I’m just hot,而你就是被我吸引,僅此而已。

最後,以 Judith Butler在都柏林大學的演講中回答問題所提到的來結束本次紀錄,也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理解她的思想——“It has to do with no only the constraints that gender norm have on many people who feel that life is not livable within those constraints, but also the demand to expand the gender and to allow it to include a numbers of embodied ways of living. Such as those who lives that way are free to breathe, to move and exist…openly”(這不僅僅是關於那個讓人覺得無法過活的性別習慣的結構,還有那個希望通過擴大性別敘述來包含更多生活方式的需求,比方說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人可以自由的呼吸、運動和存在)[1]

[1] How can we put “gender norms" into social policy and practice? | Prof Judith Butler (201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B2Ya7hZ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