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說明
殷海光和科學哲學專題
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老師導讀
殷海光是台灣科學哲學研究的開山祖師。然而,由於他是台灣五六十年代爭取民主自由的標竿人物,延續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反傳統氣質,以致後人對他的思想工作之研究與評價,多著落在他的政治評論、政治哲學(做為自由主義者)和文化論爭與反傳統等面向,他的科學哲學研究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忽略。本課程目的正在於彌補這個缺憾。我們大致可把殷海光的學術思想工作可以分成三大類:(1) 邏輯與科學哲學;(2)自由主義與政治哲學;(3)中國文化與思想評論。第二和第三類還是建立在第一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說,沒有深入瞭解殷海光的「邏輯與科學哲學」 工作,恐怕就無法對他的整體思想和歷史地位作出最貼切的研究與評價。然而, 殷海光並沒有很明確自覺到「科學哲學」這個領域,從他的著作中重建他的「科學哲學」,並進行分析與評價,乃是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 上課日期:3月 6日(三)、3月 14日、3月 21日、3月 28日。
- 課程時間:週四晚上七時至九時三十分。
- 備註:本課程僅上課四次,每次兩個半小時。
- 本課程第一堂課上課時間由原定之 3月 7日調整為 3月 6日。
Miranda Fricker著 《知識的不正義:偏見和缺乏理解,如何造成不公平?》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林雅萍老師 導讀
Miranda為英國哲學家,現任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心哲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倫理學、知識論和女權主義哲學。弗里克最有名的是她對「知識的不正義」的探索,在她2007年出版的《知識的不正義》一書中,弗里克認為,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這種隱而未現的不正義,傷害了個人與社會。
- 上課日期:3月 9日、3月 16日、3月 23日、3月 30日、4月 13日。
- 課程時間:每週六下午二時至四時,4月 13日(六)上午 10時至 12時。
- 備註:4月13日為上午上課,敬請留意。
Axel Honneth著 《忍受不確定的痛:黑格爾法律哲學的再實現》
輔仁大學哲學系 周明泉老師 導讀
Honneth是德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社會理論家,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核心人物。堅持回歸Hegel的辯證性哲學的理論途徑,由側重民主政治的程序性形式原則轉軌為與社會現實制度化普遍價值相應的社會倫理。Honneth專注研究社會政治與道德哲學,尤其是權力關係(relations of power)、肯認(recognition、Anerkennungsbegriff)與尊重(respect)。在本書中他汲取了 Hegel的肯認概念(Anerkennungsbegriff),開拓理性主體內在性的超越力量,並透過 Mead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接枝,建構出彼此相互肯認的互為主體性關係,期望藉此能使個人與社會的內在性連結關係得以重新獲得鞏固,進而解放個人長期所忍受不確定性的痛苦,以期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擁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 上課日期:4月 13日、4月 20日、4月 27日、5月 4日、5月 11日。
- 課程時間:週六下午二時至四時。
Judith Jarvis Thomson著 “The Realm of Rights” Part I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王鵬翔副研究員 導讀
「權利」是政治、道德與法律的重要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與公共論述中,我們經常提出各式各樣、甚至時有爭議的權利主張,例如:「我擁有這本書的所有權」、「犯罪被害人有權防衛不法侵害」、「人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懷孕婦女有墮胎的權利」、「同性伴侶有結婚的權利」……等等。然而,一旦問到「權利是什麼?」「我們擁有哪些權利?」,恐怕許多人都難以清楚回答。討論權利問題的最大障礙,有一部分來自於日常權利論述的模糊、含混與大而化(話)之。在《權利的疆域》一書,賈維絲湯姆森以清晰的文風、嚴謹的論證、生動的例子,示範如何縝密思考權利問題。本次導讀的焦點為該書第一部分:「權利是什麼?」。賈維絲湯姆森從分析權利概念的基本要素出發,說明權利、義務與應該之間的關係,討論在何種條件下允許侵犯個人權利、以及底限何在;最後論及電車難題中的權利爭議。
請注意:本導讀目的在於從閱讀文獻中學會如何「思考」,而非學習他人「思想」。只崇尚吸收深度思想,不願自己動腦思考的朋友,可能不適合選讀本書。
- 上課日期:4月 18日、4月 25日、5月 9日、5月 16日、5月 23日。
- 課程時間:每週四晚上七時至九時。
- 備註:本課程為英文教材。
薛化元著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蘇瑞鏘老師 導讀
自由中國半月刊從1949年底創刊到1960年被迫停刊為止,是當時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政論雜誌。該刊集結了胡適、雷震、殷海光、夏道平、傅正等知識份子,他們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希望以民主與反共的方式達成其政治理想。在戰後台灣史上,該刊除了扮演自由民主的思想啟蒙角色,也影響到1960年的「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以及更往後的民主運動。當時殷海光先生即為該刊的編輯委員、也是主筆之一,曾對該刊闡揚自由民主思想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薛化元教授透過《《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一書,闡明承繼近代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的《自由中國》,如何從創刊之初堅持「擁蔣、反共」的政治路線,發展成為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此外,也試圖釐清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該刊主張民主憲政的內涵及其時代意義。
今年適逢殷海光先生百歲冥誕,也是《自由中國》創刊七十週年暨雷震先生逝世四十週年,吾人透過薛教授對《自由中國》的經典研究,回顧並反思戰後台灣自由民主思想的發展,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 上課日期:5月 21日、5月 28日、6月 4日、6月11日、6月 18日。
- 課程時間:每週二晚上七時至九時。
- 備註:本課程以《《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一書為主,配合講師挑選的單篇論文進行研討。
理解中華文化:《中國文化的展望》和《中華秩序》專題
中正大學哲學系 陳瑞麟老師 導讀
當我們在批評「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時,我們在批評什麼?中國利用傳統、文化根源等概念大加包裝的統治邏輯以及話術的本質為何?理解中國本質就必須理解中華文化。本課程,將以殷海光先生在 1965年寫成、1989年才首次出版的《中國文化的展望》,以及 2018年底才出版的,由王飛凌教授所著之《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兩本著作為基底探討。
殷海光老師以邏輯分析的方式討論 19世紀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以科際整合的方式,借鑑現代社會科學概念,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而王飛凌教授,則在 2018年,面對崛起成為世界強權的中國,用當代角度重新全面探討了中國歷史並進行分析評議。五十餘年的兩本專書,會彼此碰撞出何種對話?兩位作者眼中中國宏大的歷史是何種樣貌?理解當代中國,就在這一門課中!
- 上課日期:5月 2日、5月 9日、5月 16日、5月 23日。
- 課程時間:每週四晚上七時至九時三十分。
- 備註:本課程僅上課四次,每次兩個半小時。
Georg Simmel的社會理論專題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鄭志成老師 導讀
Simmel的著作涵蓋了康德哲學、社會分化、道德科學、貨幣哲學、歷史哲學、時尚哲學、論宗教、康德及歌德、叔本華與尼采、社會學、哲學的主要問題、哲學文化、歌德、Rembrandt、戰爭與精神決斷、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歷史理解的本質、現代文化的衝突、生命觀等課題。他的涉獵範圍之廣,可以說是從生活現象中信手拈來、處處文章,臉、景觀、飲食、命運、死亡、歷史、宗教、靈魂都是他的理論來源。而本次課程目的為,在 Simmel如此枝葉並茂的知識叢林中不致迷途,能有效理解他觀察到的現象、問題意識以及理論發展方式,我們將精選 Simmel的代表作品作為叢林中的指引,帶領同學理解這會社會學家的理論世界。
- 上課日期:5月 31日、6月 14日、6月 21日、6月 28日、7月 5日。
- 課程時間:週五晚上七時至九時。
報名事項
- 本活動採預先報名制,每堂課限額 15人。
- 報名費用為每門課 1,500元,包含教材及 總計10個小時的課程。
- 本活動不接受退費,可協調轉讓,如需轉讓資格,請與主辦單位聯繫。
- 本活動上課地點均為殷海光故居(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 18巷 16弄 1-1號)
點我報名海光書讀
主辦單位
海光人文書院
- 聯絡人:謝小姐
- 電子郵件信箱:yinliberty@gmail.com
- 臉書搜尋粉絲專頁:海光人文書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