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輔仁大學 蕭靈璽
「人為甚麼成為現今的人?」
韋伯的著作自著述以來對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深厚的影響,然而理解韋伯的著作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卻絕非易事,張旺山老師表示,過往許多人在了解韋伯時往往聚焦於現代化、理性化的過程,並在當中找到很多證據,但是其實韋伯真的想研究的,是人類究竟如何發展至現今的模樣?並強調,為更進一步了解這樣的大問題,除了韋伯畢生最重要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外,韋伯的方法論究竟是如何建構更是重要的輔助,也是幫助我們更明確的掌握其經典的核心之鑰。
要了解韋伯方法論之前,韋伯在學術上的背景以及與其對話的學術概念可以是很重要的入門門檻,張旺山老師首先透過韋伯的成名之路,以及其對國民經濟學的看法帶出其研究方向與他人的差異。
一、韋伯與國民經濟學
一般而言人們常常將韋伯視為社會學家,但其實韋伯本身是讀法學出身,並且對歷史很感興趣的一個人,也因此可以知道他在學術的養成方面非常廣泛,但這樣的背景也讓韋伯在跨入國民經濟學這個領域時有了與過往國民經濟學有很不同的觀點,且張旺山老師指出,韋伯的觀點獨特從過去韋伯被邀請協助做農一個調查問卷就可以看出來,張旺山老師說,當時韋伯把一個本來看起來是做社會政策的農業工人生活狀況調查問卷,提升到政治、權力、地位甚至到國際性之間的衝突的深度調查,而在這份調查當中,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正是不同於一般調查者僅是觀察生活狀況,韋伯特別是採用國家權力地位、利益的觀點去觀察,才讓調查的深度結果甚至能被應用到更高層次的政治層面,而這樣的能力也讓韋伯的才能在學界嶄露頭角。
而當時韋伯為何從法學領域轉向國民經濟學,張旺山老師指出,韋伯其實也是政治性格很強的人,但讀法律是用來解釋跟適用,而不能擬定,如真的要改變社會,法律領域趨向保守,韋伯比較接近現實,他想改變政策,也參加很多政治活動,而且主動參與政治的謀求,也因此透過國民經濟學比法學更切入時政改造社會,從此處也可以發現,韋伯關注的焦點已相較當時其他經濟學者更在乎社會層次的影響。
韋伯的國民經濟學究竟是什麼?在韋伯的論述中,國民經濟學並非只談論經濟,更多的還有宗教、政治、社會等等,這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很好的展現,在這本書中指出從馬丁路德翻譯聖經後,一個可能一開始很微小的基督新教理念是如何漸漸地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更孕育出資本主義精神,從這裡就可以看到韋伯想談的國民經濟學是很不一樣的經濟學;張旺山老師更指出,韋伯在討論客觀性時,更可以注意他的文章標題,韋伯談論的客觀性是「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的客觀性,更顯示出對韋伯而言,國民經濟學不單是一種經濟學,更是一種社會科學,因為經濟和各個面向都會相互影響。
然而,在1883年奧地利學派以演譯的方式提出絕對理性自立的經濟人概念與歷史學派以從歷史找出歸納法則的方法論爭中,韋伯則認為,現在的國民經濟學是歷史累積而來的,把人當作永恆不變的看待太誇張,而找出普遍法則同樣也被韋伯認為不可能,在這場論爭中,韋伯走出他的特色,是重視歷史且走在中間的道路。
而在本段落的最後,張旺山老師說,韋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出「人的科學」而未以「社會學」立刻一以貫之,因為韋伯的研究精神體現從踏入國民經濟學後開始,開始探討人的科學,並注重於人的品質,而張旺山老師也再次強調,這是掌握韋伯方法論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二、韋伯和其他學者的對話
黑格爾強調透過觀念決定歷史發展的上層決定下層結構,馬克思強調物的擁有影響其關係的下層決定上層結構,但張旺山老師指出,對韋伯來說上下層都有問題,因為大自然裡面的事情都有其獨立性,如果用這種化約性的,不能那麼清楚描述出社會的面貌,張旺山老師強調,韋伯是用「形式」、「精神」來理解,且這些理念隨著歷史消長,誕生乃至死亡。
三、讀韋伯方法論的技巧
「讀韋伯方法論並不容易」張旺山老師這麼說道,由於韋伯的方法論往往是透過批評既有國民經濟學來展現出自己的方法論,所以張旺山老師提醒「腦袋要帶著問題去讀」,並且在閱讀時不是去思考韋伯說的對或不對,而是去想韋伯的想法是甚麼?韋伯是用什麼想法去批評別人的方法論?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讀得比較順暢,此外,張旺山老師也提出幾個在閱讀韋伯方法論的時候可以思考的問題。
(一)、韋伯要探討的東西是甚麼?
張旺山老師說,韋伯要探討的是一種文化實在。
(二)、文化實在是長什麼樣子?他有什麼樣的特色?
張旺山老師也說,其他的學問也是這樣,人文社會科學要研究的東西比較複雜,所有東西都混再一起亂成一團,那我們怎麼研究,我們要研究的東西有什麼性質?韋伯要有所回答,以前很多人做過這樣的思考,那韋伯跟他們的差別在哪裡?
(三)、什麼是科學?
張旺山老師說就是以思考的方式,對經驗實在進行安排。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