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輔仁大學許鈺琦

在一個充滿未知與恐懼的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

  卡繆,一位人道主義作家,在《鼠疫》中細膩地刻畫著每位書中人物的行為舉止與心理狀態,從不以為意到恐懼與孤獨,再到為愛而戰;從個人內心倫理的善惡掙扎再到個人倫理與公共事務之間的平衡。而與《鼠疫》相似的是,疫情的肆虐改變了你我的生活,當邊界條件(limit situation)【1】出現時,社會究竟該如何與之回應?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接下者幾周的時間,將由成大歷史系陳恒安老師帶領我們進入與理解,有關於卡繆以及屬於我們時代的疫情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卡繆的日記中,他曾稱《鼠疫》為小冊(pamphlet),即戰鬥文本,其擁護著某種世界觀、政治與倫理立場。而書中的第一句話便是「這部記事中所談論的怪異事件是在一九四X年發生在奧蘭。」故亦有人認為此著作的歷史脈絡應是影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反映反抗納粹、極權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然,在課堂一開始,恒安老師便向我們解釋道德劇與寓言故事之區別,他認為道德劇並非試圖給予我們一套意義與規範,而是一種促進複雜的意義,避免非黑即白的敘述性倫理實踐的媒介。至於寓言故事則非指涉特定歷史事件,而是讓讀者在閱讀故事時,能感到故事與自身生活處處有所回應,同時我們便對於寓言擁有了屬於自己版本的理解。而老師表示,在本次課程中,他便試圖透過寓言故事的方式帶領我們閱讀卡繆的《鼠疫》,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對於文本故事情節與自身疫情生活兩者關係的理解與詮釋。

   固然《鼠疫》只是卡繆筆下夾帶著歷史情景的故事,可其對於疫情下人們的行徑與心理刻畫卻又是如此細膩,讓人好似在看一則疫情連線報導。「瘟疫肆虐鳥類絕跡的雅典、充滿沉默垂死之人的中國城市、馬賽的苦役犯將全身流膿的屍體填入洞裡、為了阻止瘟疫的猛烈攻勢而在普羅旺斯興建的高牆、雅法與其面目可憎的乞丐、君士坦丁堡醫院中黏在夯實土地上那些潮濕腐朽的床、被鐵鉤拖行的病患、黑死病期間醫生戴著面具的滑稽裝扮、在米蘭墓園裡交媾的生還者、在人心惶惶的倫敦那些裝載死者的馬車,還有夜以繼日、隨時隨地、源源不絕充斥著的人類哭喊聲。」據此,恒安老師表示,雖然卡繆並非敘述於黑死病的歷史故事,然因為有許多故事情節與黑死病的歷史情境相似,因此老師特別為我們介紹了有關黑死病的知識,以便我們更快融入故事當中。

    黑死病之所以會被稱之為歷史事件,主要是因為其散播的地理範圍極廣、死亡率極高、歐洲人已對於大疾病流行毫無記憶【2】,因此有人認為黑死病的爆發,為歐洲中世紀社會文化衰弱的關鍵原因。然亦有人認為,黑死病雖然是關鍵因素,可人們並非毫無能動性,像是在疫情嚴峻而高死亡率之下,人們仍選擇結婚與生育、高死亡率勞動力銳減的情況下,人們開始發展相關技術,同時女性的工作機會也增加,於城市尤為明顯。此外,那些與死神博命而得以生還的倖存者,他們的恢復能力亦促使歷史能夠進展下去。

    而黑死病所帶來的影響自然不僅僅只是人口結構上的變化。在社經層面,人們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更早結婚與生育,此外,勞動力銳減亦為莊園經濟造成嚴重的打擊,像是英國即面臨疫情前後的權利義務重整【3】。在宗教與心理層面上,當時歐洲社會曾出現一種以徒步鞭打胸背請求寬恕的教派,對那些教徒而言,鞭笞便是在恐懼無助情況下慰藉自己的方式之一。在種族層面上,由於歐洲為基督教文化社會,猶太人無疑成為了疫情下的他者,像是瘟疫期間的某個審判中,猶太人就被控訴為是在水中像基督徒投毒。恒安老師表示,於此案例可以明顯看見當人們的生活被疾病侵入或是發生某些不愉快的事,便會容易地去怪罪他者,而此種過度認同與排他的態度於現代社會亦時常可見。而在藝術層面上,疫病疫成為藝術家取材的來源,像是:畫作、故事、歌謠等。至於在醫學層面上,最為有名的便是穿戴著怪異面具並與城市簽約的瘟疫醫生,恒安老師表示,這類醫生並無積極治療功能,其職責在於照護患者,然也因為如此而留下許多行醫紀錄,這對於日後人口統計有著極高貢獻。

    課堂尾聲,恒安老師亦為我們解說卡繆的哲學核心關懷。老師表示,在西方社會發展過程中,像是科學革命與啟蒙時代,皆強調理性的重要,認為理性可以幫助人們排除掉過去社會某些迷信的思想,進而帶領人們走向現代。在19世紀,歷史進步論即主張,人類會越來越進步,歷史與社會也會往更好的方向邁進。然而兩次的世界大戰卻推翻了這種樂觀的想法,因戰爭便是人類用理性發明的工具所造成的歷史悲劇,而當人們反思某些明明不該卻又發生的事,像是戰爭等,便會認為荒謬至極。老師接著表示,理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荒謬是無法賦予意義的,故我們也無法理解。然若荒謬發生後,我們又該如何呢?卡繆認為,若不想捲入荒謬之中就必須反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於這個變動的社會有所回應。換言之,在面對變動事件時,人們只能展現自己的意志力與之抗衡,然在如此緊繃的狀態下,人們卻又極度仰賴愛與信仰的力量,正如《鼠疫》的主角李厄醫生所言:「當然,人應該為犧牲者奮鬥,但如果從此甚麼都不愛,那奮鬥還有甚麼意義?」唯有如此,人們才有繼續反抗的動力與勇氣。

  最後,感謝這周老師先協助大家釐清與《鼠疫》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卡繆主要的哲學核心關懷,往後幾周,老師將帶領我們一同閱讀與分析文本,與我們一起進入《鼠疫》的世界。

【1】德文為Grenzsituation,亦可翻譯為極限情況。是Karl Jasper提出的概念,指人們在這種情況下的體驗與普通情況不同的任何一種情況。他認為恐懼、內疚、終結和痛苦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關鍵限制情況。而James G. Hart 則描述遇到有限的情況會使個人不安,讓他們擺脫不真實的身份認同,將他們從社會紐帶中移除,並迫使他們活躍起來並找到新的交流方式。

【2】對當時歐洲社會而言,上一次的瘟疫是發生在西元一世紀。

【3】英國莊園因勞動力銳減而提出比之間更加優渥的權利與薪資條件,而在疫情減緩回歸日常後,國王貴族想恢復疫情前的條件而農民卻不願意,故當時即造成了爭執,最後是國王與貴族贏得這場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