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人文書院與《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共同舉辦的「身體如何具身呈現?」論壇第二場於7月29日結束,現場除了擔任講者的魏書娥、甯應斌、齊偉先三位老師之外,場次A的講者鄭光明老師也特地到場參與!
本次三位講者講題各有差異,卻依然不脫離討論身體、性別與現代社會的論述與關係。魏書娥老師以獲得102項國際影像大獎的動畫短片《螺絲人生》開場,以平實、奇幻卻又後勁無窮的劇情切入勞動者身體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並透過德國哲學家Simmel的《賣淫論》,來深入討論Simmel對賣淫行為的主張。
在Simmel的眼中,賣淫是都市現代性發展後衍生而出的經濟行為,這種經濟行為不同於一般勞動,賣淫者將性行為作為商品販賣,卻同時承受了與一般經濟行為不同的,巨大的道德批判。Simmel眼中觀察到的賣淫者不只是經濟弱勢,更是在男性文化社會體制、工業社會體制中的弱勢。賣淫者是在社會進步過程中非預期生產出來的邊緣人,是社會製造出來的弱勢,也因此不應對賣淫者有任何道德上的批判,應將賣淫帶回「純經濟行為」的範疇中並給予公平的評價基礎。
甯應斌老師則討論「同性戀」的社會建構過程。甯老師強調「同性戀」一詞是被「發明」出來的,原本只是一種分類,用來指稱喜歡同性的人。然而這樣的分類卻被基督教觀點病理化、標籤化,以藉此嚇阻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關係。而有趣的是,同性戀一詞被標籤化了之後,反而慢慢的讓同性戀族群實體化,並從中開始發展出自我認同與次文化圈,甚至因為此而發展出「異性戀」的名詞。甯老師認為,要消彌同性戀族群被差異化對待的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同性戀族群」,要讓「同性戀」不再有自我強化、自我建構的效果,要讓喜歡同性成為在自然不過的事。甯老師認為:「愛喝可樂的人不會被叫做可樂人,但喜歡同性的人卻被貼上同性戀的標籤」所有同性戀平權運動的最終目的,都應該是讓喜歡同性這件事變得跟愛喝可樂一樣自在才對。
齊偉先老師則以社會學家身分,將「身體」帶到理論基礎、甚至有些哲學基礎的領域中討論。齊偉先老師認為,現階段大部分對於「身體」的討論都是藉著身體來討論勞動、討論性別、討論消費,而沒有人在真正討論「身體」。用身體作為概念主體進行論述能帶來幾個突破:
首先是天才的出現,齊偉先老師將論點聚焦於Bourdeiu的慣習(Habitus)中,並以此來討論僻好團體與天才的產生。齊老師認同文化資產的累積與慣習的概念確實可以影響一群人的風格,從而讓一群擁有相同風格的人形成癖好團體,但在僻好團體中有一種人的出現與存在是難以被慣習所解釋的,就是「天才」的創生。這種人或許沒有文化的薰陶或積累,他們的表現就像是天生受到興趣的召喚,這種人的創生無法解釋,齊老師認為必須回到「身體」來討論。
再來是對「差異」的理解,齊老師認為,任何理性的論述走到終極都是必須包容差異的存在,而人們之所以能夠認知到差異,並輕易的包容、接受差異是因為天生的身體中就存在著差異。
另外就是對「認同」的分析,尼采認為妒恨與主體認同一體兩面,而要解釋認同就必不能一味用理性的觀點討論而忽略其中的情緒要素,而情緒要素就能回到「身體」來討論。雖然這樣的觀點齊老師還未發展的很完全,但齊偉先老師認為在未來,這樣的概念有機會能在諸多不同觀點的理性討論之上,發展出全通性的價值。
關於這次討論的內容,各位有沒有什麼想法與問題呢?歡迎回應文章發表你的看法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