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季的壓軸課程,由張旺山老師導讀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昨天結束最後一堂課。旺山老師也對於韋伯的這本書的核心提問做了總結。
在上課前,有同學向老師提問,關於亞洲、華人世界或中文世界有沒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哲學思維,旺山老師也從臺灣本土的哲學發展脈絡以及在華人世界最接近本土哲學脈絡的新儒家兩個角度切入說明,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臺灣哲學的發展總是遇到嚴重斷層,第一次是日治時期台灣較具代表性的京都學派因為國民政府的統治而使得他們的學說受到語言、政策等等限制而無法持續深耕發展。再來就是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的,包括殷海光先生的知識份子,以台灣大學哲學系為重要據點持續引進哲學思想,卻因為哲學系事件而元氣大傷,至今臺灣的哲學都只停留在持續鑽研歐美的哲學思想,而少見發展在地學說。
旺山老師說,一個文化體有自己的文學、有自己的音樂是很正常的,有人、有土地就會有文學與音樂。但是一個文化體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哲學,那才是真正代表這個文化體是有厚實思想底蘊的,臺灣如果要發展出自己的哲學,那是要用100年持續努力才能達成重要突破。
新儒家是華人世界中最接近本土哲學的思想學派,但在旺山老師看來卻總是差了那麼一步。旺山老師認為,要讓儒家孔孟的思想中有了能與歐美相互對話的立場,能在同樣思維基礎上反覆辯證再算是真正的哲學。現場老師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做了小小的示範。
因為旺山老師自立翻譯了尼采、韋伯,另外有同學問了老師的翻譯計畫,老師也藉此提出自己對於翻譯工程的理想與堅持。老師說,一個研究哲學的人在長期反覆摸索、使用中一定會有幾個自己特別心儀的哲學家,過去我們在理解歐美哲學時都必須回到英文譯本或原文去找答案,但這會導致哲學在中文世界總是隔著一層語言的牆。那如果能讓尼采、讓韋伯、讓伏爾泰都能開始「說中文」讓華文世界的哲學家能夠以精確的中文理解那些思想,對於哲學在臺灣或在華文世界的發展是會很有幫助的。而旺山老師說,自己有那麼幾個非常喜歡的哲學家,那麼為什麼不讓這些哲學家開始講中文呢?
對於哲學,從旺山老師的言行與表情之中就能看出老師的減持與熱愛,也能體會在老師的想法中,哲學的發展與深耕對於臺灣(或華文世界)是多麽重要。能夠在上課前後趁機跟老師談談這些事,也是海光書讀的魅力之一呢!上半季海光書讀到這堂課全部結束了,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下半季預計會從十月開始,請大家持續關注書院放出的消息,不要再錯過報名時間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