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臺大社會系教授   葉啟政老師

所謂象徵交換(symbolic exchange)與正負情愫交融(ambivalence)現象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問題,將是整個課程的討論重點。

在《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這兩本著作中,Baudrillard以相當嚴肅而鄭重的口吻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與「價值的死亡」,把佛洛依德(Freud)與馬克思(Marx)兩個人的思想一齊判了死刑,沒有絲毫予以緩刑或減刑的商量餘地。Baudrillard這樣的宣示無疑地把過去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概念完全顛覆掉。仔細思考Baudrillard的論證,它所以有著這樣之論斷的立論基礎,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其基礎乃在於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這兩個概念背後所意圖表達的歷史社會學意涵。

Baudrillard認為,後現代社會最為明顯的現象莫過於是大眾傳播科技的高度發展,影響所及的是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他即說過一句後來常被人們引用的名言:「為了變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而這句話可以說是對符號消費社會的基本特質做了最好的註腳。在這樣的社會場景裡,人們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特別是在資本主義之市場邏輯的主導下,整個社會機制(特別是透過時尚與廣告)把人們導引進入一種基本的狀態-沈溺於客體背後所賦予的符號,而符號的本質是武斷的,飄蕩、流動、拼貼、蔓延、自我繁殖是其特點。

這麼一來,人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多有、且堪稱典型的,莫過於即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而正負情愫交融的身心狀態則可以說是決定原則。說來,這些現象的凸顯浮現、且成為主導人們之日常生活運轉的主要機制,正是Baudrillard所以把過去西方社會思想家所強調的價值說(包含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符號價值等)以及基於生理本能需求的慾望說完全予以拆解的現實社會基礎。總地來說,這恰恰正是展現以符號消費為導向之後現代社會的基本場景。

回顧整個法國社會思想的發展背景,Baudrillard這樣的論點乃與其所處之法國人文與社會學科界的「問題意識」傳統有關,而這個傳統至少可以直接地溯及Durkheim和Mauss所主導的人類學認知傳統。尤有進之的,這又與Kojève、Koyré、Wahl等人把德國的Hegel哲學帶給法國人而形塑了所謂「法國的黑格爾」學風有關。同時,經過了Breton之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推動,尤其,Baudrillard的指導老師Lefebvre之「日常生活社會學」當成極具關鍵性的思想觸媒,帶動了後來法國的社會思潮,轉而成為主導著整個世界的社會思想中一支不容忽視的思想流派。其間,不只使得佛洛依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學廣泛流行,尼采(Nietzsche)的思想也逐漸受到重視、並產生了具體的影響,尤其是巧妙地與Durkheim和Mauss的思想匯流在一齊。凡此種種的思想發展背景正是整個課程將關照的重要面向,用意在於讓學員們體認到整個後現代思想的基本核心概念,尤其是對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