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書讀舉辦至今來到第五季,為了拓展書讀的開課領域範圍,我們的籌辦團隊可是費盡心思邀請各領域的大師們為我們開課。很榮幸我們能邀請到剛出版《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的花亦芬老師來為我們導讀她的新作。

近年轉型正義議題在臺灣備受關注,網路、電視媒體上、各種宣傳場合都能看見各類「專家」發表高見,進行論述攻防。作為視聽者,如果不多方觀察傾聽,很容易受到偏頗、不完全的論述影響。然而推行轉型正義的國家在全世界中也只是屈指可數,各國憂因為歷史背景、政治環境、民情風俗的不同,所使用的路徑也各不相同,臺灣要如何借鏡他國經驗,為自己國家的轉型正義找到適合的道路,是需要細緻的在地研究與國際比較的。幸運的我們在此時迎來了花亦芬老師的著作,轉型正義工作最為人稱道的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透過這本書被細膩的梳理、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讀書會第一堂課,花亦芬老師為了讓同學們用輕鬆的方式理解德國納粹的歷史背景,以自己書中安排的五個篇章為分類,列出長長的影片清單,貼心的老師特意尋找入手容易、英文發音、有中英文字幕的片單,讓大家參考,透過電影的方式理解德國納粹時期,與納粹時期前後德國的社會樣貌。

剩下的時間老師都用來說明緒論篇章的內容。德國的轉型正義並非從一開始就順利、並且得到全民共識、認同的。以時間來分,德國進行過兩次轉型正義:一次是在二次戰後由國際社會進行的審判、撻伐讓德國半受迫的進行了粗糙的轉型正義。而第二次則是在冷戰過後、東西德統一走向民主之路後,為了處理前東德的不當黨產由德國內部自己推動的轉型正義工作。德國兩次的轉型正義經驗告訴人們,「正義/公義」的介入是重要的,並且必須配合憲法制定、司法裁決、社會價值觀重建、教育文化論述等各方面的努力來達成社會的和解,此外,更給我們一個啟示:轉型正義最後落實的,不是過往的冤屈全部得到平反,而是讓過去被威權宰制的政治進入「民主法治國家」應有的正常運作。

花亦芬老師的這本書,並不是用來推銷德國轉型正義有多成功的書,而是忠實的呈現了在轉型正義的道路中,歷史與過去會不斷出現在道路中,這些過去或許是借鏡、或許是障礙,而德國經驗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們走上「改變傳統思維」、「從傳統路徑轉向」的道路。花老師說,轉型正義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社會中必須有「追求普世價值」的共識,相對於順應生物性、傾向自我認同的國族主義等意識,「普世價值」是希望社會中能共同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觀念,儘管這樣的價值觀念與自己的傳統相悖。

本書緒論開篇就引用西德心理分析師米雪莉希在《無力哀悼》書中所說的話「一個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的社會,其實是個滿載創傷的社會」,而轉型正義工作要做的不僅是清瘡,而是要讓歷史造成的傷口能隨著時間慢慢癒合,為此,沒有一個國家能有例外,都必須經過長長的、麻癢難耐的結痂期。德國經驗告訴我們,只依賴司法審判、道歉賠償是不夠的,必須在加害者、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受害者、以及其他受到影響的全體之間尋找共識、達成對話,為此,從追求普世價值的共識開始,我們需要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