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來到《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第二次書讀,感謝葉啟政老師為我們導讀他的著作。今天葉老師從霍布斯,佛洛依德,馬克思,布希亞等理論家的思想脈絡以及歷史定位來說明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資本主義的興起到資產階級成為歷史主體一直到當今的現代社會,這之中歷經了怎麼樣的轉變?也許可以從上述這些理論家的思想以及他們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之中略窺一二。

霍布斯從嗜欲(appetite)來談論「人」,亦即以人的生理特質作為理解人的基礎。霍布斯所處的時代離資本主義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尚有一段時間,葉老師舉出霍布斯的思想是為了探討這種以器質性為基礎的本體論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聯,這些論述可以說是構成後來的資產階級心理學的主要因素。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剖析以及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也可以聯結到這種以「有」為基礎的思考脈絡之上。

在古希臘時期,經濟是政治與倫理思想的一部分,一直到19世紀資本主義的身影躍入歷史舞台,經濟領域才反過來主導政治領域。隨著王權的退場,資產階級作為新興的歷史主體開始活躍於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是以「有」為其根本,因而非常強調私有財產擁有,而這也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裡最重要的一點。正因為這種對物質性財貨的追求,才使得匱乏,不平等,分配不均等問題產生,而馬克思對異化的討論也直接關聯到私有財產的概念上,兩者互為因果,唯有終結私有財產制才有可能把人們從異化勞動中解放。

但對布希亞而言馬克思的觀點已不合時宜。布希亞提出「價值的死亡」,與「需求的死亡」的宣稱來表明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轉變。並非是說馬克思的分析不對,而是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已經無法應用於當下的社會。馬克思關注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面,他從中看到的是物質匱乏,人們的最低生存慾望無法被滿足的一種狀況,然而布希亞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邁入消費社會的階段,已經從過去的生產面轉變為消費面,而在消費社會裡最顯著的特徵恰恰與馬克思的分析相反,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所有一切都呈現過度的狀態,過度的物質享受,過度的感官刺激,以及充斥整個社會的符號。在消費社會里,人們追求時尚追求品味,而非為了滿足最低程度的生理需求。布希亞認為這種內涵是象徵性的,與過去那種強調物質性需求的生產結構完全不同。布希亞對「後現代」的分析架構也是從這一點上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