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

以薩・柏林(Isaiah Berlin) 於1958年以「自由的兩種概念」為題所做的牛津大學就職演說稿,公認是西方二十世紀政治思想領域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單篇文章,其所區分的「消極」與「積極」兩種自由,是人們至今討論政治自由時的主要參照或起點。

藉此區分,柏林一方面解釋了冷戰的真正爭議之所在,讓人們得以理解資本主義民主陣營與馬克思主義共產陣營,分別追求著消極與積極版本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示範了分析政治哲學應當如何操作,從而充分展現了一個政治哲學家可以如何貢獻己力於現實政治。不僅如此,雖然他的二分法同時承認了追求「不受干涉」的消極自由與追求「自主/當自己主人」的積極自由,都是正當甚至高貴的政治理想,但是,後者往往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具有前者所不會導致的危險,甚至容易淪為限制個人自由乃至替獨裁辯護的工具。

然而,關於柏林對自由的二分,爭議與辯論也持續至今。主要議題在於:(一)關於兩種自由的理解,本身是否恰當;(二)如此二分是否遺漏其他重要的自由概念;(三)消極自由本身是否在概念上與實踐上真的比較根本,以及(四)積極自由本身是否真的比較危險?

上述幾個議題,事實上也關乎人們應當如何理解「民主」的本質與種類,「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與目的,更關乎社會福利本身是否值得追求,以及——最後,「政治哲學」本身作為一個學門,屬性與目的為何?

本課程旨在針對柏林這一篇經典文章進行精讀,一方面聚焦於上述幾個議題之上,探索自由主義的內涵與本質,另一方面則藉此解說柏林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何謂「精讀原典」。

*本堂課程有可能因講師調整而改為只閱讀 〈自由的兩種概念一文〉

 

海光書讀現正報名中:詳情、報名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