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張文薰

人與文學的關係是什麼?閱讀文學的過程,對於讀者而言是怎樣的經驗?

人與都市的關係是什麼?進入都市中生活,對於現代人而言是怎樣的存在體驗?

這些問題,是日本國文學研究大師、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先驅前田愛,用來觀察「都市空間」與解析「文學」的思考路徑。這裡的「都市」主要指明治維新前後劇烈轉變的東京及其前身江戶,並側及與日本帝國密切相關的柏林、上海。

都市的線條與節奏不斷擠壓著身在其中者的身心、晃蕩於都市中的文學家筆下流洩空間的身世與氣息,讀者於是隨著文學家的腳步與眼神進入紙上的都市,並搭建出個體關於生活、生命的認知輪廓。

「文學」是讓鋼筋水泥的都市產生文化與歷史意義的想像空間,以現象學為地基,本書嘗試拆解都市與文學在實與虛、對象與意識、現代與傳統、西洋與東方、類型與內容的二元對立界線,提出更具跳躍、游移、混融的動態性「界限」概念,來觀察都市設計與個別建物、書寫與閱讀行為,如何在小說的故事與型態推衍中,呈現出社會的規約限制以及人的選擇與回應。

前田愛雖已在一九八七年早逝,但這部出版於一九八二年的巨著,在戰後結構主義、空間轉向的理論風潮中,結合豐富的日本民俗學、人類學的調查資料與浮世繪、地圖等視覺文本,在日本近世文學的基礎上,對於現代文學作品進行嶄新而銳利的解讀。

此外,他的理論也並不依循於西方理論的權威,反而著眼於日本的家屋「二樓」、明治維新期混亂中出現的「新開地」、游女與高等遊民等特有的文化現象,藉由文學文本的書寫策略,對於西方理論的世界觀提出修正。

本書是日本國文學研究的經典,具備日本近現代文學史、 文化社會學、符號學研究的關鍵性地位。期待能藉著本書的引介,參考其理論與歷史框架中,找尋觀察台灣都市空間與文學的方法。

課程進度安排

日期 內容
一、 12/19 序論+〈廢園的精靈:《狐》〉——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永井荷風〈狐〉
二、 12/26 〈BERLIN 1888:《舞姬》〉——森鷗外〈舞姬〉
三、 01/02 〈二樓的寄宿處:《浮雲》——二葉亭四迷《浮雲》
四、 01/09 〈孩童的時間:《比肩》〉——樋口一葉《比肩》
五、 01/16 〈SHANGHAI 1925:《上海》——橫光利一《上海》

海光書讀 2018秋季班,現正接受報名中:點我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