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明泉(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上世紀九〇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分裂為兩條路線:其一,為第二代主要代表性人物Jürgen Habermas(geb:1929)所開闢的理論進路。他由G.W.S. Hegel(1770-1831)重回Immanuel Kant(1724-1804),由意識哲學轉向普遍語用學,由主體哲學轉向互為主體性的溝通行動理論,並以Kant的「和平王國」為理論依歸,著實為社會批判理論開啟理論的新向度。其二,為第三代主要代表性人物 Axel Honneth(geb:1949)所堅持回歸Hegel的辯證性哲學的理論途徑,由側重民主政治的程序性形式原則轉軌為與社會現實制度化普遍價值相應的社會倫理。

Axel Honneth批評Jürgen Habermas所建構的社會批判理論向度,過度貼近Kant的超驗哲學,太強調形式與程序。他為了實現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啟蒙解放計畫,以達至Hegel的「自由國度」之終極目標,他汲取了Hegel的肯認概念(Anerkennungsbegriff),開拓理性主體內在性的超越力量,並透過Mead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接枝,建構出彼此相互肯認的互為主體性關係,欲使個人與社會的內在性連結關係得以重新獲得鞏固,進而解放個人長期所忍受不確定性的痛苦,以期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擁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由此可見,Honneth的社會批判理論已經轉向關注社會倫理的面向,所以他改以社會分析的進路圖構現代社會合理性規準與正義原則。具體地說,Honneth立基於現存制度化的價值與理念之上,對其加以批判、反省與重構,換言之,他所關注的問題,即我們當下的社會普遍性價值與理念應當如何被證成,然而他所重建的對象,即在Hegel法權哲學脈絡中,具有社會性的倫理(Sittlichkeit)概念。對Honneth而言,Hegel的法權哲學真實體現出一種具有自我實現的治療性正義觀點,此觀點所彰顯的社會批判性功能不僅有助於社會時弊或病理之診斷與治療,同時也對現代人忍受不確定的苦痛有正面積極的解放效果。

本課程主要透過Axel Honneth於2001年出版《忍受不確定性的痛–Hegel法權哲學的再現實化》這一本小書,一同探究Honneth如何將Hegel的法權哲學視為一種具有治療性的正義理論;其次,我們將一同探討具有治療性正義理論促使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條件;最後,我們將一同反思我們是否接受Honneth的詮釋觀點,這樣的詮析觀點對於重建或拯救現代性是否有其助益。

課程安排:

1.    4/13  (六) 作為正義理論的黑格爾法哲學1
2.    4/20  (六) 作為正義理論的黑格爾法哲學2
3.    4/27  (六) 正義理論與時代診斷的內在關連性
4.    5/04  (六) 作為現代性規範理論的倫理學說1
5.    5/11  (六) 作為現代性規範理論的倫理學說2

課程教材(參與者可以選讀中文翻譯本):

1.    (德文原著) Leiden an Unbestimmtheit. Eine Reaktualisierung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 2001.
2.    (英文翻譯) Suffering from Indeterminacy: An Attempt at a Reacturalization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Van Gorcum Publisher Netherlands, 2000.
3.     (中文翻譯)《不確定性之痛》,王曉升翻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6。

 

更多課程資訊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