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
理解中國文化就像人們在想像龍,如墜於雲霧之中。然而,生於台灣的我們,有必要努力客觀地理解它,不是為了文化認同,而是因為我們必須理解中國並面對中國。
殷海光在短短五十年壽命的最後幾年間,窮其畢生為學運思的功力,寫下《中國文化的展望》這本鉅著,在1966年出版。這本書的內容固然背負了殷海光對於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它其實更像是一本「文化理論」的著作,一本把哲學分析、人類學、社會學和中國近代思想史融鑄於一爐的華文傑作。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來理解中國文化,也能「認知」文化的一般本質,建立討論「文化議題」的基線。
《中國文化的展望》比較強調中國近代(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思想,這實際上只占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2018年在美國任教的政治歷史學家王飛凌在台灣出版《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八旗文化)一書,它從一個截然於不同於傳統中國史觀的角度來評價中國歷史的得失。也就是說,以多元價值--文化、技術、經濟、生命保障、人民生活、和平維繫等等為指標--評價中國歷朝的政治發展與統治成就。這完全不同於中國歷史傳統的史觀--奠基於秦漢政體的「中華秩序」史觀,天下必須被統一於一個一元的文化之下--這種史觀如何塑造中國的歷史,也是這本書探討的主題之一。
可以這麼說,《中華秩序》一書基於現代民主多元價值的評價觀點,透過歷史與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理解中華(國)文化的實然演變、理解中國文化為什麼會有歷史上出現的那些面貌,而《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也基於現代民主自由的評價觀點,分析清末民初的中國歷史與思想,並企圖提出一個改良中國文化的方針與路向。
導讀方式:事先閱讀,以討論問題為主,希望每位學員都先閲讀書籍,產生問題並於課堂上進行討論。每次講師會先簡介討論範圍的內容。
上課時間:5月2日、9日、16日、23日,週四晚上七點到九點半
課程進度:
5月2日:《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冊
9日:《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冊
16日:《中華秩序》
23日:綜合討論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