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趙翊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時間:2022 / 11 / 03(四) 19:00 – 21:00

地點:殷海光故居

閱讀範圍:《法西斯主義》導讀 序至第二章

紀錄:余悅(台大法律系大學部學生)

— —

要如何定義法西斯主義?趙翊夫老師介紹,作者在本書開頭嘗試以幾種學派的觀點來界定法西斯主義,分別是馬克思主義、韋伯式、極權主義這三種方式。

馬克思主義將法西斯主義定義為資本階級與普羅大眾兩種階級的對抗,此說連結了法西斯主義與二十世紀初的社會衝突,也闡明法西斯主義受歡迎的物質基礎,卻難以解釋法西斯主義中種族主義的面向。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將法西斯的其他面向論述一概視作服務資產階級的修辭,會忽略其他理念在法西斯主義中的重要性。

韋伯則認為法西斯主義是近現代化思潮挑戰傳統勢力的產物,二十世紀初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等進步力量的崛起使得舊時代菁英的權勢遭受質疑,法西斯主義便是他們鞏固傳統社會結構而作出的回應。不過,法西斯政權的組成不僅涵蓋傳統菁英,同時也納入了許多新興資本家;從理念而言,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的體制會更接近此種保守主義的界定。然而,法西斯主義卻也不盡然保守,像納粹就拋棄威瑪共和,重新打造了全新的國家型態。

極權主義論述著重在政權所建構的特定統治形式與意識形態。但多數學者認為,墨索里尼為首的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從未真正建立清晰的意識形態,也未打造真正深入最基層的嚴密社會控制,與嚴格定義的極權主義仍有距離。相對而言納粹也許較有極權主義的影子,但卻也不如史達林來的更典型。

作者並不滿意目前學界對法西斯主義的幾種界定,但亦不打算對法西斯主義作出明確的定義。一是歷史上法西斯主義的內部運作即充滿矛盾,其立場與作風往往沒有一致的標準,在單一面向中可以看見並陳的正反案例,如:迫害共產主義者的納粹相對於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墨索里尼;二是定義本身即是一種抉擇,揀選典型、列出條件時,為鞏固核心說法必將邊緣化某些特點。作者認為此種界定過於狹隘,易使社會陷入標籤化的陷阱中,忽視那些不具所謂法西斯特色、但依然帶有毒性的政治勢力。相較於此,學者更應探究法西斯一詞被運用的語境,以及具有法西斯認同的政權如何解釋法西斯。

在第二章,作者盤點了歷史上對法西斯主義影響較重大的前法西斯運動,包括了十九世紀的極右派組織:泛德意志同盟、法國愛國者同盟、義大利國族主義者協會等。在思想方面,啟蒙運動中盧梭所提的總意志、義大利鄧南遮的言論,皆是後來法西斯主義參考擷取的對象。

最後,趙老師也提出一些反思:作者討論法西斯主義的方式對當前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一是增強判斷力。老師舉了漢娜鄂蘭的觀點:如果僅用案例套進定義,作出符合或不符合的結論,其實不算真正意義的思考,真正的思考應是不同觀點相互對照,從中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本書作者對定義的掙扎即屬此類判斷;二是提供一些反思政治行動的思路。多數政治運動的背後往往是複雜的理念與時空背景交互影響,難用簡潔的說明一筆帶過,透過觀看歷史上的法西斯運動,更能看出,比起為了精簡論述、梳理通則而忽略其他面向,有些時候保留枝節更能接近事件的本質;三是雖然本書中所舉例子多發生在歐洲國家,而台灣也沒有真正的法西斯主義經驗,但許多法西斯主義中的元素(像是激烈的軍事動員),對我們仍有啟示作用。正如吳叡人老師在導讀別冊中提醒的,當代極右翼利用民主語彙和民主體制來壯大自己,這類事情值得台灣警惕。

海光書讀–古蹟裡的讀書會

2022秋季班更多課程:點我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