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陳嘉銘(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時間|2022 / 11 / 02(三) 19:00。- 21:00
地點:殷海光故居
閱讀範圍:《自由主義》p1-62
紀錄:吳以勻(台大人類系大學部學生)
前言
牛津短講的《自由主義》較不易讀,著重於英國黑格爾學派;《多元文化主義》相對親民,且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多元文化主義和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種族議題,就與現代社會有很大關聯。
《自由主義》的作者把「自由主義」當作一個意識形態在研究,而非一套哲學系統,但並沒有很深入、很詳細地以意識形態這個切入點去解釋自由主義與政治的互動。
其實,自由主義不是統一的,不同學者著重的部分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時間點或里程碑上,自由主義的價值並不一致,這些主題匯聚而成我們所知道自由主義的基石。
自由主義可以從三個切面來談:1. 意識形態性的(要結合政治思想史) 2. 歷史性的 3. 哲學性的。
Q:自由主義作為意識形態,是奪取政權的工具嗎?
A:不一定,在報章雜誌發表某個觀念也是意識形態的運用,這不一定是參與政權的過程,但一定能動員群眾。
Q:liberalism/libertarianism兩者的關聯?liberalism/multiculturalism的關係?
A:「自由主義者」是其他人給這些知識分子的標籤,以上這些概念之間如何關聯,涉及界定自由主義的方式,例如本書作者選擇把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排除。當代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是自由主義者,以初期的多元文化主義者來說,就經常處理自由主義所重視的個體性和個別文化之間的緊張關係,以此重新詮釋自主性。
自由主義並非一套理論,不同自由主義學者的理論會互相衝突,但有些核心概念是泛自由主義者都會認同的,諸如:有限政府、消極自由、個人自由權的重要性、自由市場、社會因自由而進步。在這些核心概念之中,不同學者有不同偏好,甚至會完全不支持其中一個概念。
Q:為什麼政治哲學要挖掘過去?
A:政治哲學是規範的思辨,不同於自然科學,不是一個經驗發現的過程,而是不斷跟前人對話。政治哲學本質上是一門對話的學科,現代的學者會去修正以前的學說。
正課
自由主義的歷史背景
1415年歐洲開始海外征服,擴張到了非洲。自由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關聯成為當今很熱門的研究主題,自由主義有段時間很注意不斷擴張的市場,並帶有普世主義傾向,因而支撐起帝國主義的事業。
其次,火藥的出現瓦解了歐洲的封建社會,戰爭節奏加快;戰爭促成君王,君王促成戰爭;專制主義國家因而出現,包括英法。
自由主義出現的背景:處理宗教衝突、反專制主義、受到科學主義的推動。
基督教本來是教會-國王二元論,精神屬於教宗,世俗屬於國王,教會只有屬於宗教的權力。有一種說法,當時英國王權和教會的權力有所鬆動才導致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興起。
Q:科學革命的時間?1687?科學革命是在那個時候嗎?
A:不同階段的影響不同——十七世紀,集中在菁英;十八世紀,啟蒙時代,開始將菁英的東西傳遞給一般人知道;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的初期階段影響到菁英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包括洛克。
約翰洛克(1632-1704)的生平與關懷
洛克要處理三個挑戰:
- 人民是否擁有發動革命的正當性?自然狀態中,人民可以集體行動嗎?
- 如果可以發動的話,革命的正當性條件是什麼?政府何時喪失它的統治正當性?政府的統治正當性來源是什麼?
- 共和軍中的平等主義者,主張應該更平均分配土地和財富,當時極度不均的分配狀況合理嗎?如何證成私有財產權?
洛克的兩本重要著作的要旨。letter on toleration:宗教寬容;《政府論次講》:贊成革命,支持有限政府,也贊成財產權的正當性。
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權。這個觀念影響到美國革命的發生,美國革命最早是因為英國經過七年戰爭的虧損,想要對北美徵稅而引發的。
洛克的私有財產權論證
洛克將財產權區分為獲得和擁有的兩個階段:1. 初始取得財產的正當性;2. 正當持有、交換、買賣擁有的財產。
洛克的理論基於基督教背景:
所有人類原本都處於一個自然的大社群(in the beginning,all the world was America,this great and natural community);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賜給人類大自然的資源,也賜予人類理性,使之得以為了生活和便利對大自然做最佳利用(成為限制北美原住民的理由)。
所謂最佳利用的方式是讓自然資源成為私人財產,排除其他人員的共用權利。為何可以排除他人的權利?洛克認為勞力天生就是個人財產,若將之混入自然資源,就可以不經他人同意而排除他人使用該自然資源,勞力因此是取得私有財產最初的條件;但有兩條基本但書(two provisos):1. 能享用完、不能浪費或讓它腐敗 2. 留給他人足夠和一樣好的資源(enough and as good)
金錢的使用改變了原初的狀態。使用金錢作為交易媒介,要經過人們「相互的同意」後才能進行:1.稀有金屬的價值是人為「默示同意」決定的,本身並不直接有助於人的生存;2.讓作物在腐敗之前交易成金錢,就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3.因為金錢,財富得以累積,人會更努力利用自然資源;4.因為對稀有金屬賦予價值,人可以公平(fair)但不平等(unequal)地擁有超過自己可以使用的財產。
私有財產在自然狀態下就成立,不必然需要政府和法律,但政府和法律出現的目的之一是要更好地保障這些原本正當取得的私有財產權,且政府要徵稅要經過人民明示同意。
對洛克論證的討論
Q:洛克出生的時候,正值貴族和國王在打仗,當時難道沒有政府?自由主義這個詞是如何出現?
A:當時是很混亂的時代,後來英國慢慢變成國會至上。「自由主義」一詞是到十九世紀知識分子自稱liberal才出現的。
Q:但書二說要留給每個人足夠的跟好的,但每個人認為的夠跟好標準不同?
A(同學):的確,認知不同,能力不同。
Q:自然狀態是政治哲學探討的傳統嗎?
A:討論自然狀態是十七、十八世紀的流行,到十九世紀就被邊沁等人打死,沒有人再討論了。十六至十八世紀盛行的原因乃因當時還是封建社會,無法從封建社會的系統去討論如何推翻封建社會,需要用虛擬的東西去解釋。
Q:洛克的思想基於基督教/聖經的背景,橫向移植的時候我們只取了後半段,比方說「最佳利用」,經濟學挪用了差不多的概念,但「最佳利用」對於原住民並不適用,這樣橫向移植會失去脈絡,要怎麼解決?
A:不是所有社會都會排斥,也不是所有的社會都會接受。洛克的思想有很強的文明優越論,存在嚴重的偏見。
洛克對於財產權的定義很歐洲中心,排除掉其他文化的多樣可能,也沒有處理資源有限的問題。
在洛克的時代,自由權就是財產權(財產是自由權最重要的核心)。
洛克的當代意義
現今金錢使用造成極端不平等。雖然洛克認為,透過金錢的自由交易是雙方都自願的,但真的是完全自願的嗎?富人和窮人的議價能力有很大的差距,每一個看似自由的交易,背後都存在不平等。
洛克會反對徵稅嗎?只要人民同意就可以徵稅。富人不反對徵稅嗎?這在美國是長久的爭議,富人認為政府只需要做守夜人。當代自由放任主義者無法從上帝的理論出發,論證出佔有式的自由,他們基本上維持洛克的思想,但砍掉了關於上帝的論述。美國一般中上階級屬於自由放任主義。
洛克被自由主義者尊崇的原因在於,他提出人擁有無權被侵犯的領域,稱為property,包括生命、人身自由、健康、財產…,後來的自由主義者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擁有property,需要政府平等地保障。
洛克式的自由主義,要點在於阻擋他人對自己的侵犯,繼續發展下去後,就會發現政府不單只能是「不能侵犯」,太消極了,人與人的關係比「不能侵犯」的關係更複雜。
對洛克當代意義的討論
Q:每個人是包含所有人嗎?女人?奴隸?
A:並沒有包含所有人。以非白人來說,不完全是因為種族被排除,不過洛克認為旨在消除不義之舉而發動的戰爭是正義的,具有正當性(ex. 對黑人或印地安人的征服);洛克認為上帝之前人人平等,不預設種族歧視,但是他歧視非基督教社群,認為他們很難組成正當的社群。
當時的女人在婚後就沒有自己的財產權,普遍存在女性的理性能力比較弱的想法。
Q:洛克怎麼看智慧財產權?
A:當時還沒有這個概念,後來康德就有處理了。
Q:洛克對當時英國社會有什麼影響?
A:貴族很歡迎。
Q:洛克支持人民的信仰自由嗎?
A:洛克反對無神論,但可能不會主張懲罰無神論者。信仰自由的範圍限於基督宗教。
Q:如果私有財產的不同層次之間互相矛盾了,洛克會怎麼主張?
A:洛克沒有主張,也沒有排序,但生命權是最重要的。
Q:人民擁有不接受徵兵的權利嗎?
A:一旦成年,如果沒有對外放棄國民的身分,視同公民,要承擔英國法律與相關的繼承規範。繼承權同樣屬於財產權的一部分,政府無從介入。
Q:洛克會支持人民可以自由選擇對私有財產權最能夠保障的政府嗎?是否可以從保障私有財產的觀點來看待美國獨立革命?
A:洛克應該會認為,不能在戰爭中改變忠誠的對象,平常情況可以放棄國籍,但大多數人不會贊成在戰爭時放棄國籍。而美國獨立是革命,革命是對不正當政府的一種反抗,是另一種情況。
—
海光書讀–在古蹟裡的讀書會
2022秋季班更多課程:點我看詳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