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書讀秋季系列的第一堂課終於開始了,開場的經典是不久前才被翻譯成中文的《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是拉圖寫於1984年的著作。
這次非常榮幸的能夠請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楊弘任老師,來為我們導讀這部經典。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是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簡稱ANT)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科技社會學(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領域中無人不曉的大師級人物,如果說巴斯德是法國人民心中不可磨滅的英雄,那麼顯然的拉圖在STS領域里也有著與他對稱的地位。
拉圖擁有豐富的神學和哲學背景,後來在象牙海岸的田野工作之中,拉圖結識了一群人類學者,並且從中學習到許多人類學的知識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的《實驗室的生活》便是使用人類學方法去觀察和拆解實驗室知識的生產過程。拉圖多元化的學術背景也呈現在他的著作之中,只要細心的觀察不難發現穿插其中的各種知識的身影,而這也使得讀者在閱讀拉圖的作品時難以順暢的釐清其中的知識脈絡。
翻開前言拉圖立即開宗明義的表達他對啟蒙理性的批判。若不談啟蒙我們該如何自處?當啟蒙理性無法再引領前進的步伐,那麼人們到底應該仰仗什麼?拉圖在本書的開頭就向讀者提出了這個大哉問,但拉圖的質問並非要我們對現代性抱持犬儒的態度,相反的他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圖像,將構成現代性的各種力量關係清楚的呈現出來。
在這本書裡,拉圖將重構法國人民心中最不可動搖,最沒有爭議的英雄人物: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他要證明巴斯德締造的神話並非源自於他的天縱英才,相反的他的天縱英才不過是這一神話的結果。英雄巴斯德是由各種力量關係的部署,各個人與非人行動者的轉譯和位移所造就而成的。拉圖的轉譯社會學將化約式的英雄主義擱置,轉而以宏觀的視野縱觀全局,他不將焦點鎖定在一個特定的點上,而是把注意力擴大到聯結各個點的網絡。也就是在各行動與部門巧妙操作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讓「細菌」的出現為人類各領域帶來革命性的重大貢獻。
這本書於1984年第一版問世,上半部用巴斯德為例來證明拉圖下半部想表達的概念,而這些概念也貫穿了拉圖後來的幾本著作。下半部難懂的抽象概念,在今年中文版問世之後好不容易有可以揭開神秘面紗,一窺究竟的機會了。加上楊弘任老師結合臺灣在地案例的說明與導讀,未來的幾週,讓人相當期待呢!
發表迴響